返回

富途證券創始人李華:如何從IT界牛散“折騰”到券商CEO

2016.11.2936氪


創業之前,富途證券CEO李華說自己是個從來不會失眠的人。大學畢業後就加入騰訊,不到30歲就實現財務自由,李華的職業生涯一直順風順水。但是, 在剛創立富途的前幾年,因為遇到完全超乎預期的困難,李華開始有了整晚睡不著覺的經歷。“有時真有種無路可走的感覺,”李華在近期接受36氪專訪時候回憶說。

 

當初抱著試一把的心態,李華從供職了8年的騰訊離職,進入互聯網證券行業。早年就開始接觸港股的他,發現市場上的交易軟件普遍存在使用不便、系統不穩定的問題,並且多年得不到改善。產品缺陷如此之多,卻遲遲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,這讓習慣了鵝廠(騰訊)做事風格的李華非常不解,於是,“別人不做,那我就去嘗試一下唄。”

 

這一試,就是7年之久。從最初嘗試為他人做後台系統服務,到招兵買馬自立門戶,再到成為擁有近300萬用戶、累計交易額超過3500億的互聯網化券商,李華說雖然繞了很大的圈子,但自己終究還是相當幸運的。在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了解、接觸港股等海外證券資產的大環境下,富途面對的是一個前景十分廣闊的市場。

 

放棄安逸,選擇折騰

學計算機專業的李華,2000年剛畢業就加入了騰訊,是公司的第18號員工。那時候QQ還叫作OICQ,新用戶注冊號碼還只有6位數。

 

李華畢業時候,還存在畢業生分配的製度。作為大學計算機協會會長、優秀應屆畢業生,當時他得到去深圳發展銀行任職的機會,也通過多輪面試,拿到了華為的錄用函,待遇和條件都挺讓人羨慕。

 

不過,剛興起不久的互聯網促使他做出了不同的選擇。出於對OICQ的興趣和對騰訊幾位創始人的好感,李華抱著試試的態度,加入了騰訊。他說當時自己的想法非常簡單,也很自信, --如果做不成,也不愁再找其他工作。

 

在騰訊的8年時間里,李華做過市場、運維,負責過具體產品,也帶過綜合團隊。對於當時的工作環境,他形容為“跟學校很像”,而工作最吸引他的部分,在於親手參與開發的產品可以影響到成千上萬的人。

 

而除了經濟利益,李華從這段經歷中的最大收獲,是一種視野的開拓,這也為他後來的創業選擇做下了鋪墊。

 

“大多數的人期待奇跡,但不相信(自己能創造)奇跡, 而騰訊就是一個奇跡,”李華說。

 

20046月,騰訊在香港上市,發行價格3.7港幣,在之後的4年里,騰訊股價上漲了近19倍。老東家在資本市場上的巨大成功,也讓李華成為了眾人眼中早早實現財務自由的“人生贏家”。

 

李華坦言,“不差錢”也是他下決心離開安逸的工作環境的重要原因。沒有了後顧之憂,加上當時還不到30歲的他還處於“熱血沸騰”的人生階段, 李華決定折騰一把,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奇跡。

 

為了調研,交易額做到70

騰訊在香港上市,給了李華接觸港股的機會,也讓他對股票交易起了濃厚的興趣。李華稱當時的自己為一名“重度交易者”,2007年一年,他個人的交易額就高達驚人的40億港幣。

 

不過,他當時所使用的香港券商提供的交易軟件,體驗卻差到有點讓人發指的地步。不僅使用不方便不說,還時不時遇到系統崩潰的問題,直接導致投資者資金的虧損。李華回憶說,比較嚴重的一次服務斷線,讓他一中午時間就虧掉了30萬港幣。

 

在港股市場馳騁幾年,軟件體驗卻沒有好轉,日積月累下來,李華逐漸確立了自己開發交易軟件的想法。為了檢驗自己的判斷,他在十幾家香港券商開了戶,發現產品和服務都是大同小異,而大部分用戶則處於一種“想當然”的狀態,根本沒有意識到其中巨大的體驗提升的空間。

 

做軟件是李華的強項,再加上作為“牛散”,他對股票交易本身也相當熟悉;這些條件的具備讓李華充滿信心。 但即便如此,他也意識到自己畢竟還屬於金融界的外行人,要想做這個行業里的“鯰魚”,李華需要更長時間的摸索和學習。

 

所以,缺少行業人脈的李華選擇的第一步,是組建自己的交易團隊,通過成為券商的大客戶,來獲得業內人士的注意。2009年底,已經從騰訊離開的李華通過在散戶圈里的號召力,搭建了投資團隊,投入資金500萬港幣。

 

在接下來的一年內,通過交易,500萬資產被變成了1500萬,而李華團隊一年的交易額也做到了近70億。有了更大的體量,李華成功獲得了證券公司更多的關注,當交易中遇到技術問題,也可以找到對應的後台人員去“抱怨”了。

 

“當時我們提出能不能自己做一個交易系統,他們(券商)都覺得是天方夜譚,但還是給了我們一些技術上的幫助。”

 

在券商將信將疑的支持下,李華團隊的系統很順利就做出來了,但是,要真正使用起來,還得經過香港證券交易所的認證。這時起了戒心的證券公司就不那麼願意配合了。幸運的是,李華通過朋友找到了其他樂於合作的券商,終於通過港交所認證,讓系統正式上線。

 

來自監管的“折磨”,曾讓他徹夜難眠

成立富途之初,李華在騰訊的幾位老同事慷慨解囊,拿出一筆前給他作為啟動資金。軟件和系統研發並不貴,加上李華自己也有投入,所以初期並沒有多大資金的壓力。

 

但出乎李華預料的,是獲得香港證券牌照所需要跨過的種種關卡。這其中最核心的,是對資金的需求。除了要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設立實體辦公室,招募有資質的管理和會計等人員外,要成為券商,富途還必須滿足香港證監會對注冊資本金的要求。

 

這些條件對創業公司來說可以算是相當苛刻的,而不巧的是,這時富途的融資嘗試也遭遇挫折。投資人對軟件的可用性並不質疑,但卻懷疑一個互聯網創業公司是否能在一個非常發達、成熟的金融市場里立足。

 

“我當時在群里跟天使股東說,做成這件事可能還需要投入23000萬,大家突然就都不說話了,”李華回憶道。缺乏外部資金支持的情況下,他也只有投入自己的積蓄,前前後後將近4000萬港幣。

 

一步步滿足所有監管要求的這段時間,是李華最頭疼的一段日子,因為即便之前曾做過法律諮詢,但諸多事宜還是超出他原本的預料。比如,在公司營業初期,富途采用了網上視頻見證開戶的手段來獲取客戶。但是,才開始操作沒多久,就遭到證監會的叫停。

 

面臨資金和人力資源的壓力,證監會的這一決定猶如一盆冷水。“當時感覺跟讓你關門沒什麼區別,”李華說。這時,從來不會睡不著覺的李華開始徹夜難眠,“有種無路可走的感覺。”

 

幸運的是,經過反復的溝通,視頻開戶這一方式暫時得到了監管的綠燈;雖然去年這種做法又因為市場風波而再次被暫停,但富途那時已經具有一定規模,有能力完成線下見證開戶的程序。

 

李華說,這只是跟監管打交道過程中的讓他頭疼的眾多事件之一。期間自己也做了很多思考, 是不是要繼續投資做下去?李華認識到,在這個行業里創業,跟普通互聯網領域最大的不同,是自己的“善意”無法被監管理解。在金融界,只做好產品是不夠的;情懷歸情懷,冷冰冰的監管條件是任何人都必須遵守的。

 

所以,在總結自己最寶貴的創業特質時,李華列出了“抗壓能力”和“堅持方向”這兩條。 把問題想透了,堅持正確的方向,並頂住壓力,才能熬過最困難的時刻。

 

後來的融資結果證明,李華的堅持是非常值得的。20143月,富途獲得騰訊、經緯、紅杉三大機構的千萬級A輪投資;20156月,富途從這三家機構得到了 6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。李華表示,關注富途的投資人有不少,公司也有開始下一輪融資的計劃,但具體細節暫時不方便透露。

 

一個想要做“四好”券商的“瘋子”

獲得知名機構投資,對富途吸引人才自然大有裨益。不過,在這之前,名不見經傳的富途想要跟香港成百上千的金融機構競爭人才,除了達到市場平均水平的薪資待遇,李華還必須拿出足夠的個人感召力。

 

“後來同事說開了之後,才知道他們最初對我的印象是‘見到了一個瘋子’,”李華笑道。當時很多人來富途剛剛成立的香港辦公室面試,出了電梯,驚詫地發現公司門口上家租戶的牌子還沒來得及摘掉。空蕩蕩的辦公區里,中間一張桌子,那就是李華的辦公室。

 

李華的“瘋”,不僅體現在他迎難而上的積極態度,也體現在他與眾不同的管理方式。

 

眾所周知,傳統金融行業非常正統,對著裝要求比較嚴格,上下級之間關系也較為嚴肅。但在富途,對於著裝的要求,是只要不見客戶或者出席正式場合,“愛怎麼穿就怎麼穿,不裸奔就行。”

 

而在管理上,作為創始人,李華本人也非常平易近人、容易相處;在騰訊經歷了多年的較扁平式的管理文化,在他身上有著深深的印記。“今年之前,我都沒有一套西裝的,”李華略帶慚愧地說道。“就是沒有這方面的裝備。”

 

作為CEO,李華說他並不會耗費太多時間和精力進行人員管理。他認為一個知識型的企業,員工做事受目標的牽引,並不需要太多剛性條件的束縛。他主要的重心,還是放在產品和業務流程上。

 

對於產品的要求,李華總結出五個要素, 就是安全、穩定、準確、快速和好用。這些要素綜合起來,再加上一個追求目標,那就是“極致”。

 

李華說,創業過程中讓他最開心的事,就是用戶對富途產品的認可和讚揚。不過他也承認,也時常聽到批評的聲音。過去幾年富途強調做“三好”券商,就是好報價、好交易和好便宜(比如富途為用戶提供免費即時港股報價)。但李華真正要的,還有第四好,那就是“好服務”。

 

李華認為,在開戶、回應客戶問題和需求等方面,富途能做到很快速地反應,但距離他心中“好”的標準,還有不少提升的空間,也需要更長時間去打磨和完善。

 

對於富途下一步的願景,李華的形容非常簡單:“就是讓大陸市場所有想投資港股、美股等海外市場的人,都能成為我們的客戶。”

上一篇:港交所市場數據論壇 富途證券獲頒“年度新星資訊商” 下一篇:一圖看懂港股通和富途證券港股交易的區別